古代言情《我七岁神童,科举路上六元及第》,现已完结,主要人物是苏明理苏大山,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“逆天抽象喵喵君”,非常的有看点,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:上辈子,苏明理是过目不忘的天才。这辈子,他胎穿大周寒门,七岁觉醒宿慧!瞅瞅这家:米糠粥是日常,老实哥嫂埋头苦干,还有一个考了六次童试都过不了的废柴族兄苏明志,以及为了科举快疯魔的爹娘!苏明理:……这日子没法过了!必须支棱起来!灶台边捡废纸自学,我苏明理照样能杀疯!从七岁开始初露锋芒,几句《千字文》震惊全家,气歪族兄!不仅偶观庭前稚雀,即兴吟出《咏雀》数句,意境天成,引得乡野轰传。儒林论道,他日我必登台说法,一言可为天下法,辩尽四海贤达,令群儒俯首!圣贤经典,未来我当重为注疏,字字珠玑阐幽微,使之光耀万代,成大周学子登科之津梁!县试第一!府试第一!院试第一! 神童小三元,只是开胃菜!乡试解元!会试会元!十七岁,我六元及第,大魁天下,钦点状元!二十三岁入阁拜相,权执枢衡。我便是那重塑大周文风、开启一代盛世的文道先驱!后世千年学子,无不以我为楷模,仰望我立下的丰碑!若论天下文章风流,我苏明理独占七分,余下三分,任由众生去争!而这一切,都要从那天苏明理在灶台边,用一根树枝划出第一个字开始……...
“先生,这小娃娃才多大年纪?也来咱们乙班读书?”一个坐在前排,穿着宝蓝色绸衫,头上束着玉簪,看起来颇为富贵的少年扬声问道。
此人正是县丞家的公子刘明宇,平日里在乙班颇有些小霸王的派头。
陈教习眉头微皱,正要开口,苏明理却已上前一步,不卑不亢地对着众学子拱了拱手,朗声道:“学生苏明理,今年七岁,虚度八载。”
“初来县学,学识浅薄,见识鄙陋,还望诸位师兄日后不吝赐教,学生感激不尽。”
他吐字清晰,声音虽然稚嫩,却带着一种远超年龄的从容与镇定。
那双清澈的眼眸,平静地扫过众人,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。
刘明宇原本想看苏明理的笑话,见他这般应对,倒也不好再多说什么。
他撇了撇嘴,眼中闪过一丝不以为然。
其他学子也对苏明理这番得体的言辞感到有些意外,心中那份轻视也稍减了几分,但好奇和观望的意味更浓了。
陈教习对苏明理的应对颇为满意,眼中露出一丝赞许。
他点了点头,便示意苏明理在学舍后排一个空着的位置坐下,然后开始了他今日的授课。
县学的教学内容,确实比周夫子那里要深奥和系统一些。
今日陈教习讲解的是《孟子·尽心上》中的一段,涉及到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;知其性,则知天矣”这等颇为精深的义理。
陈教习讲得深入浅出,引经据典,时而还会结合一些时下的例子来阐发。
学舍内的学子们,大多听得眉头紧锁,似懂非懂。
苏明理却听得聚精会神。
他那过目不忘的天赋,让他能将陈教习说的每一个字都清晰地记在脑海中。
而宿慧带来的强大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,则让他能迅速抓住其中的核心要义,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。
陈教习讲到“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”时,提问众学子如何理解这“事天”二字。
学舍内一片寂静,几个被点到名字的学子都支支吾吾,答非所问。
刘明宇被点到时,也只是含糊其辞地说“事天便是敬畏上天,顺应天命”之类空泛的套话。
陈教习微微摇头,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苏明理。
苏明理见状,知道这是先生有意考较自己,便站起身,恭敬地答道:“回禀恩师,学生浅见,此处‘事天’,非指盲目敬畏虚无缥缈之天命,亦非消极顺应。”
“孟子所谓‘尽心、知性、知天’,乃是一个由内而外的修养过程。‘存其心,养其性’是修身之本,通过内心的修养,达到与天道自然相契合的境界,从而能顺应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,积极作为,践行仁义,这才是真正的‘事天’。”
“正如《中庸》所言‘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’,学生以为,这才是孟子‘事天’的真谛。”
这番话,条理清晰,引证《中庸》,将“事天”从被动的顺应提升到了主动的践行和与天地化育相赞的层面。
其见解之深刻,已远非寻常蒙童所能企及。
学舍内再次陷入一片寂静。
所有学子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七岁的“小师弟”,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。
他们听得云里雾里的东西,这小子竟然能说得头头是道。
而且还引经据典,听起来比先生讲的还要“高深”几分!
陈教习更是眼中精光大盛。
他捋着胡须,连连点头,心中对苏明理的喜爱又增添了几分。